知行合一与认识实践的矛盾

首先在面对这个世界事物的产生与发展的时候,自身已有自己的一套评价标准。
当外部事件与自我价值发生碰撞,由此产生了一种思维深处的思考。

实践开始指导认识,重新定义价值体系。


知与行,是思维与实践的两种不同产物,在其底层,应是:“知”(思维对自身、环境的一种认识)认识世界并对自身的行动下达的指示,“行”,客观的执行“知”的过程。
这个阶段因知识积累、阅历等对世界的认识不足,不可能完全与客观事实一致,当在实践的过程中,矛盾与冲突显露,从而达到“行”对“知”的反馈,进而形成辩证的价值观,认识与实践互相进步,在“知行“”中达成一个牢固的价值体系。

有知无行只是一个空想主义,有行无知更是鲁莽愚蠢。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,认识自己是一个最重要的基石,明白自身处于何种境地,才会在“知”的领域更客观的制定行动标准,且能对自身的掌控了解什么是力所能及,什么是毫不实际。

若“行”无法贯彻执行“知”的全部要求,则是对己身的认识不足导致。


在“知”的领域中,学习与阅历是提升认识的途径之一,当感觉到的东西只是引发了认识的认知,那么只能是作为知识的一种储备,无法立刻成为指导价值的存在。只有在当前价值体系与实践碰撞,得出或从知识储备中寻找解决方式,这种形式才会引发思维的革新。

“行”恰恰是不可忽略的最重要的过程,无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再如何充分,只要认识是依托经验得出的,那就要受到时间的限制。因此,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

添加新评论